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肋软骨钙化和吸收问题分析在耳再造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霞, 张如鸿
    2025 (4):  40. 
    摘要 ( 10 )   PDF(940KB) ( 4 )  
    肋软骨的钙化和吸收问题在耳再造手术中影响着耳部的形态和稳定性。蛋白质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逐渐被应用于探索肋软骨钙化和吸收的分子机制。当前,尽管已有一些报道揭示了蛋白质组学在肋软骨钙化和吸收分析中的研究潜力,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样本量小、研究方法多样化以及结果重复性差等问题。本文旨在综述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肋软骨钙化和吸收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在耳再造手术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前足底创面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远期随访研究
    羊奕杰, 仲海燕, 崔磊, 等
    2025 (4):  331. 
    摘要 ( 11 )   PDF(7518KB) ( 5 )  

    目的 探讨应用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前足底创面后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2月至2023年8月共15例应用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前端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前足底创面的致伤原因包括肿瘤切除(9 例,其中黑色素瘤 8 例、硬纤维瘤 1 例)、电击伤(3 例)、撕脱伤(1 例)和糖尿病足(2 例)。切取皮瓣范围5 cm×5 cm~6 cm×8 cm。术后随访13~103个月,评估供区和受区外观、皮瓣感觉、足趾感觉与运动功能。结果 15例皮瓣术后血运正常。两例皮瓣出现术后静脉淤血,给予针刺放血、肝素盐水冲洗等处理后缓解,未影响皮瓣成活。术后第1、3个月常规来院复查,15例皮瓣外观良好,无臃肿,质地柔软,温觉、痛觉与二点辨别觉丧失。2024年9月开展远期随访,失访4例,其中死亡1例,失联3例,余11例患者地面行走无困难,步态正常;皮瓣触觉、痛觉、二点分辨觉部分恢复;同侧足趾主动屈曲、主动背伸功能均存在;足趾肌力分级(徒手肌力检查,MMT)均大于等于4级。结论 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前足底中小面积创面能恢复前足外观、承重和运动功能及部分感觉功能,效果良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应用观察 #br#

    刘远航, 常保国, 牟勇, 等
    2025 (4):  337. 
    摘要 ( 7 )   PDF(1326KB) ( 4 )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对收治的15例重度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面积4.0 cm×6.0 cm~8.0 cm×18.5 cm。术后予常规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控制血糖对症处理。术后随访 6~24个月,观察皮瓣外观、感觉、伤口愈合情况、溃疡有无复发、足部功能以及皮瓣供区情况。结果 本组中,皮瓣完全成活13例;部分成活1例,经积极伤口换药等对
    症处理后溃疡愈合;术后72 h内坏死1例。术后随访发现,14例皮瓣成活病例足部皮瓣外形美观,两点辨别觉8~15 mm,未见溃疡复发,所有患者大腿供区伤口线性愈合,供区髋、膝关节活动未受影响。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14例皮瓣成活病例足部功能评分:优5例,良7例,可2例。结论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可有效修复重度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积极处理和控制并发症,否则皮瓣存在一定愈合不良甚至坏死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唇瓣修复上唇人中缺损的疗效观察
    何建霖, 张斌斌, 王肖肖, 等
    2025 (4):  342. 
    摘要 ( 9 )   PDF(2785KB) ( 7 )  
    目的 探讨应用下唇交叉唇瓣修复上唇人中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两种交叉唇瓣修复上唇全层或非全层缺损,缺损范围达全唇1/3~1/2,缺损区域位于人中区域,手术行一期转移皮瓣修复缺损,待血供稳定后二期断蒂修整。结果 纳入的12例患者唇部交叉皮瓣均全部存活,且无明显并发症;患者对于上唇外形的整体满意度达91.7%;患者术后唇完整性及唇功能良好。结论 上唇人中区域缺损范围达全唇1/3-1/2时,可行交叉唇瓣修复,术后效果满意,美观度及唇部功能恢复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运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苏畅, 王兮, 康玉闻, 等
    2025 (4):  347. 
    摘要 ( 7 )   PDF(1020KB) ( 4 )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运风险因素,并构建相关预警模型,旨在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及时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我院行游离皮瓣移植术的患者396例,其中276例进行预测模型构建(建模组),另120例进行内部验证(验证组)。根据术后72 h内有无发生血管危象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独立风险因素,进一步构建早期预警模型并分析临床预测效能。结果 建模组纳入276例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危象27例,发生率为9.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有无吸烟史、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即刻体温、术后摆放体位及术后是否使用扩血管药物等,均可能与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 2 型糖尿病、吸烟史、术后 24 h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 分、术后即刻体温<34 ℃、术后患侧卧位及术后使用扩血管药物等,均是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风险回归预测方程,即发生风险Logit(Y)=0.72+1.70×合并2型糖尿病+0.81×吸烟史+0.63×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分+0.88×术后即刻体温<34 ℃+0.52×术后患侧卧位+0.46×术后使用扩血管药物;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线性回归预测方程用于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风险预测AUC为0.87(95%CI:0.83~0.95),在截断值为2.87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40%和82.97%。结论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可能与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有无吸烟史、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即刻体温、术后摆放体位及术后是否使用扩血管药物有关,而基于上述因素的有关预警模型具有良好临床预测效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氧化三锰纳米酶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
    茆致远 王琛
    2025 (4):  353. 
    摘要 ( 7 )   PDF(7790KB) ( 4 )  
     目的 开发一款通过清除活性氧(ROS)以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伤口敷料,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四氧化三锰纳米酶,并使用材料学检测方法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检测纳米酶的生物相容性和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应用糖尿病小鼠皮肤缺损模型,通过大体观、组织学等对材料促进创面愈合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 四氧化三锰纳米酶尺寸约为5 nm,表面同时存在Mn2+和Mn3+,结晶度、分散性与酶活性良好,浓度低于8 μg/mL时
    无细胞毒性。体外实验中,加入ROS后M1型标志物增高5.1~9.7倍,加入四氧化三锰纳米酶后,M1型标志物下调明显
    ,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内实验第14天时,材料组创面仅剩0.3%未愈合,对照组8.5%,空白对照组3.7%,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 1)。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四氧化三锰纳米酶,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材料能有效清除ROS,通过缓解创面中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促进创面愈合,为创面敷料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T  治疗乳腺癌相关Ⅲ期淋巴水肿疗效的机制研究
    高敏哲, 于子优, 汪立, 等
    2025 (4):  362. 
    摘要 ( 10 )   PDF(2520KB) ( 4 )  
    目的 通过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淋巴造影可视化技术,探索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decongestive therapy,CDT)改善Ⅲ期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BCRL)患者淋巴循环功能的疗效机制,揭示CDT促进淋巴回流重塑的生理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纳入 27 例单侧Ⅲ期 BCRL 患者,实施 20 次精准化 CDT 治疗。在治疗前后通过 ICG 淋巴造影定量分析淋巴管形态(显影数量)及功能(显影范围动态变化),同步监测患肢周径(反映组织液积聚程度)与生物电阻抗法水分含量(反映细胞外液分布情况),构建“结构-功能-临床症状”的多维度评估体系,解析CDT治疗对淋巴系统的调控效应。结果 ICG影像结果显示,本组中有 18.5% 患者存在手心异常淋巴交通支。经 CDT 治疗后,淋巴管显影率显著提升 18.5%(至70.4%,P=0.016),且显影范围在造影剂注射后即刻、5 min、15 min分别扩大196.8%、138.2%和84.4%(P<0.001);同时,患肢周径差异率与水分差异率分别下降69.1%和66.6%(P<0.001),呈现“早期(1~2周)快速减轻液体积聚、后期(3~4周)淋巴功能重塑平台期”的双相特征。结论 CDT综合消肿治疗通过双重机制改善Ⅲ期BCRL:一方面加速组织间液清除以减轻水肿负荷,另一方面促进淋巴管结构修复与功能增强(如显影率提升、引流范围扩大),呈现代偿性引流途径,最终实现淋巴系统形态与功能的协同改善。ICG淋巴造影可动态捕捉这一重塑过程,为阐明CDT疗效机制提供可视化证据,同时可指导精准化治疗实施,证明其在淋巴循环调控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周转护理模式在颅外动静脉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刘新义, 周燕春, 张昳丽, 等
    2025 (4):  369. 
    摘要 ( 10 )   PDF(972KB) ( 4 )  
     目的 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快速周转护理模式在颅外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3年 6月至 2024年 6月收治入院的 140例颅外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74)和对照组(n=66)。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和常规护理,另对干预组患者采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快速周转病房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满意度评价。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腹胀、恶心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总分和五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快速周转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颅外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住院满意度,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半月板损伤类型对关节镜手术时机及疗效的影响研究
    蒋永丰, 杨鹏彬, 李忠江, 等
    2025 (4):  374. 
    摘要 ( 6 )   PDF(1011KB) ( 4 )  
     目的 探索不同半月板损伤类型对关节镜手术时机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不同半月板损伤类型患者160例,根据半月板损伤类型不同以及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分为水平裂+早期组(A组)、水平裂+晚期组(B组);纵行撕裂+早期组(C组)、纵行撕裂+晚期组(D组);放射状撕裂+早期组(E组)、放射状撕裂+晚期组(F组);盘状撕裂组+早期组(G组)、盘状撕裂组+晚期组(H组);混合撕裂组+早期组(I组)、混合撕裂组+晚期组(J组),每组各16例。对比各组在术前与术后多个时间点(即术后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分(IKDC)、Lysholm膝关节(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对不同关节镜手术时机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3、6、9个月的IKDC、Lyscholm评分均较术前逐渐提高,早期组均高于晚期组,且 C、D两组高于同时间其他组评分(P<0.05);术后 1、3、6、9个月的 VAS评分较术前逐渐降低;早期组均高于晚期组,且C、D两组低于同时间其他组值(P<0.05);术后1、3、6、9个月的ROM均较术前逐渐提高,早期组ROM高于晚期组(P<0.05);术后1、3、6、9个月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水平均较术前逐渐降低,早期组均低于晚期组,且C、D两组低于同时间其他组(P<0.05);早期组的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高于晚期组(P<0.05),C组总优良率最高(93.75%),B组总优良率最低(62.50%);早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晚期组(P<0.05),C组并发率最低(6.25%),B 组并发率最高(31.25%);DID 结果显示,早期组对 IKDC(β=1.869,P<0.001)和 Lyscholm(β=3.216,P<0.001)的评分改善优于晚期组,对 VAS(β=-1.248,P<0.001)的评分改善低于晚期组。结论 早期组 IKDC、Lyscholm评分优于晚期组,早期组VAS评分差于晚期组;纵行撕裂伤术后指标均优于其他损伤类型,故不同半月板损伤类型对患者关节镜手术时机及疗效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相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骨修复的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关文阁, 唐仁波, 华闻达, 等
    2025 (4):  383. 
    摘要 ( 7 )   PDF(985KB) ( 4 )  
    双相磷酸钙(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s,BCP)是由不同比例的羟基磷灰石和β-磷酸三钙混合构成的生物活性陶瓷,其化学组成与骨组织的无机成分十分相近,因其理化性质、孔隙结构、结晶度及形貌特征,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骨传导性和可调控的降解速率,已经成为最有前途的骨替代材料。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优化BCP生物陶瓷的相组成、离子环境、表面粗糙度等,可增强其骨形成能力,但其潜在的促成骨的分子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本文综述了BCP生物陶瓷对骨组织周围生物环境相关作用,介绍了BCP生物陶瓷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及免疫反应诱导骨及血管的生成,同时也对改性的BCP生陶瓷进行描述,并讨论了该领域的未来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修饰的组织工程材料应用进展
    田佳奇, 龙涛, 王冉, 等
    2025 (4):  391. 
    摘要 ( 6 )   PDF(940KB) ( 4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证明,饮用绿茶可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各种癌症。另外,绿茶对 COVID-19也具备潜在的预防作用。近年来,材料科学发展迅速,许多研究合成了与EGCG结合的材料。本文就EGCG在疾病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进行综述,同时探讨其在组织工程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胸腺上皮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何敏燕, 刘菲, 杨军, 等
    2025 (4):  396. 
    摘要 ( 8 )   PDF(949KB) ( 3 )  
    胸腺是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提供了从造血干细胞发育为 T 淋巴细胞所必需的微环境。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 TECs)作为胸腺微环境中最关键的组成成分之一,在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胸腺上皮细胞主要分为皮质上皮细胞和髓质上皮细胞,分别介导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胸腺上皮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胸腺激素或与胸腺细胞直接作用等等途径发挥作用,以调控胸腺细胞的发育。本文主要综述了胸腺上皮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IK3CA基因相关过度生长疾病谱的研究现况及进展
    熊菲, 袁斯明
    2025 (4):  401. 
    摘要 ( 6 )   PDF(1161KB) ( 5 )  
    PIK3CA基因相关过度生长疾病谱(PROS),是指一类由于PIK3CA基因激活突变导致的包含多部位过度生长表现,且具有高度临床变异性的疾病。随着研究不断扩大深入,其疾病谱仍在扩大增加。PROS交叉重叠性高,其常见表型主要分为三类:节段性过度生长、脉管畸形以及非血管病变。与胚胎发育过程中PIK3CA基因突变时间、位置等都密切相关。目前该疾病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基因分子检测两个方面,同时还需要与多种具有重叠相似表型的疾病进行鉴别。传统治疗方式仅能改善疾病导致的局部畸形,缓解症状。靶向药物的研发为当前研究热点,有望成为提高PROS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有力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赋能色素性疾病激光治疗课程的实践探索及构建设想
    吴翔磊, 王雪, 喜雯婧
    2025 (4):  414. 
    摘要 ( 7 )   PDF(1483KB) ( 5 )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发展,其已在医学教育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认为在色素性疾病激光治疗课程中有前景的AI应用包括:①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整合皮肤影像分析,提升学生病变识别能力;②强化学习结合患者数据优化激光参数,提高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效率;③构建虚拟现实(VR)技术虚拟训练平台,有效降低实操风险。但是,这些应用仍面临数据标注质量、人机协同适应及伦理安全等挑战。对此,本研究提出建立多中心数据库、设计三段式教学流程和开发可解释性AI模型等对策。AI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色素性疾病激光治疗课程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升教学质量与治疗效果,对推动医学教育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