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 | 车网能量交互方式 | 电力需求响应灵活度 | 储能容量 | 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 | 应用规模与实施场景 | 轨道交通V2G | 主要依靠再生制动,利用电机和能量回馈装置将一部分动能或势能转化为电能,再回馈至牵引网以实现车网能量交互 | 作为大型公共交通系统,能源需求通常按照固定时段和路线进行规划管理,需要持续供电以确保运营,不能随意中断或调整电力需求,电力需求响应灵活度较低 | 典型的电车和有轨电车通常具有较大的储能容量(50~300 kW·h),在运营过程中会定期充电,以确保能够满足行程的电力需求 | 具备大的储能容量,可以在尖峰时段提供额外的电能供应;且具有固定线路和停靠站点,系统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直接相连,降低能源损耗,消纳水平较高 | 主要涉及特定区域内大型公共交通系统(如电车和地铁)与电网的能源互联,涉及发输变配电等环节,需要大量电力支撑和能量交互,V2G规模较大 | 新能源电动汽车V2G | 利用电动汽车的源特性和负载特性,将其电池视作并网储能系统,通过双向或单向潮流实现车网互联 | 车辆电池容量可支撑短期电力需求.通过V2G,车辆可以相对快速地进行充放电,以支持电网的短时需求峰值,实现电力需求响应,灵活度较高 | 车辆通常配备适当容量(54~60A·h)的电池储能系统,既能为短期电力需求提供支持,也能应急特定场景下的电网能量需求 | 电池容量较小,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较弱.需要通过适当的管理和调度策略,优化电池储能能力来提高消纳水平 | 在个人和商用、工业领域广泛使用,可跨城市跨地域,支持联网充放电,电力需求高,是当前主流V2G形式,应用规模大 | 基于 PRT的 V2G | 通过供电轨道与总电网连成分布式微能源互联网,利用PRT车载电池以虚拟储能电站的形式提供需求侧响应支撑 | 面向特定区域内个人用户的短途出行,电力需求波动较小.车辆搭载电池储能系统,能源储备分布可控,可以更快速地响应电力需求管理,能量需求响应灵活度高 | PRT车辆为轻量级交通工具,单个车体通常具有较小的电池容量,限制了它们在V2G中可以存储或释放的电能,需通过增加车辆数量进行弥补 | 车辆电池容量小,但由于能源储备分布可控,车辆间或车辆与站台间可以协调能量使用,平衡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消纳水平较普通电动汽车高 | 在城市内部特定区域内依靠特定数量的车辆运行,相比其他两种形式V2G应用规模小,可以更紧密地集成到城市的能源管理系统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