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惯性控制下风力机惯性支撑能力分析及等效惯量评估
Inertial Support Capacity Analysis and Equivalent Inertia Estimation of Wind Turbines in Integrated Inertial Control
通讯作者: 胡秦然,副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qhu@seu.edu.cn.
责任编辑: 王历历
收稿日期: 2023-04-28 修回日期: 2023-08-14 接受日期: 2023-08-17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3-04-28 Revised: 2023-08-14 Accepted: 2023-08-1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周涛(1991—),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新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
针对可再生能源高占比并网所引发的新型电力系统频率安全问题,风电机组多采用综合惯性控制为电力系统提供惯量及一次调频支撑.为更好地把握系统的惯量安全水平,保障电网频率稳定,首先对采用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进行动态建模,根据风力机蕴含的动能及其对电网提供的频率支撑推导出风力机的有效惯量.然后,建立综合惯性控制下包含风力机的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得到风力机调频过程中有效惯性时间常数的解析式并进行惯性支撑能力分析.根据“等面积原理”推导出综合惯性控制下风力机参与调频过程的等效惯量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够对风力机提供的惯性支撑能力进行分析并给出量化结果.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风力机等效惯量的影响.
关键词:
In response to the new power system frequency safety issues caused by the high percentage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connected to the grid, wind turbines mostly use integrated inertia control for the inertia and primary frequency regulation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power system.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inertia safety of the system and guarantee the grid frequency stability, dynamic modeling of wind turbines with integrated inertia control is conducted to derive the effective inertia of the wind turbine based on the kinetic energy contained in the wind turbine and the frequency support it provides to the grid. Then, a system frequency response model of the wind turbine in integrated inertia control is established, the analytical formula of the effective inertia time constant in the process of wind turbine frequency regulation is obtained, and the inertia support capability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equal area principle”, the equivalent inertia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wind turbine in integrated inertia control is derived, which can analyze the inertial support capacity provided by the wind turbine and give quantitative results. Finally, the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in a case study, an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equivalent inertia of the wind turbine is analyze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周涛, 黄菊, 韩汝帅, 胡秦然, 权浩.
ZHOU Tao, HUANG Ju, HAN Rushuai, HU Qinran, QUAN Hao.
目前针对风电机组等效虚拟惯量的评估主要从风力机模型和系统辨识这两个方面入手.文献[11]中建立基于虚拟惯量控制的风电机组并网系统小信号模型,采用模态分析法分析虚拟惯量控制相关控制回路对同步发电机间机电振荡模式的影响规律;但该方法主要分析虚拟惯量控制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并没有给出有关风电机组虚拟惯量的具体求解式,不能直观地从惯量方面分析对系统动态频率的影响.文献[12]中定义了双馈型风电场等效虚拟惯性时间常数并阐明了其物理意义,建立含虚拟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简化模型和风电场模型,计算求得虚拟惯性时间常数的频域和时域解析解;但该方法仅单独考虑虚拟惯性控制,并没有综合下垂控制进行分析,在惯量控制方法上缺乏前沿性.文献[13]中构建计及锁相环和虚拟惯量控制的风电机组转子转速时间尺度下的简化模型,理论推导了风电机组在虚拟惯量控制作用期间的等效惯量频域表达式;但仅考虑在转速时间尺度下的等效惯量,并没有分析全响应过程,时间尺度上不够全面.文献[14]中推导了含风电虚拟惯性响应的电力系统等效惯量理论表达式,利用同步相量测量单元获取发电装置节点处的有功-频率数据,然后利用受控自回归模型以及含有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算法评估不同风电渗透率下的全网等效惯量;但该方法采用定义式求解风电机组的等效惯性时间常数问题,将系统同步机组与新能源机组容量进行简单叠加,仅代表系统自身所包含的容量,并不一定全部提供给系统进行频率调节,即并不是作为提供给系统频率调节的有效能量.文献[15]中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提出一种利用风电场公共连接点有功-频率量测数据进行计算的惯量评估方法,避免了基于系统辨识方法在评估过程中对辨识模型降阶所带来的误差,从而可以得到更高精度的惯量评估结果;但该方法仅利用转子运动方程建立风电机组与系统的转速转化,并未分析同等频率支撑能力下风电惯量与同步机惯量之间的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把握系统的惯量安全水平,保障电网频率稳定,首先对采用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进行动态建模,得到风力机调频下电力系统的频率响应模型,再根据风电机组本身所蕴含的动能及其对电网所提供的频率支撑能力推导出风电机组自身的有效惯量.然后,建立综合惯性控制下包含风电机组的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得到风力机调频过程风电机组有效惯性时间常数的解析式并进行惯性支撑能力分析.其次,根据“等面积原理”推导出综合惯性控制下风力机参与调频过程的等效惯量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够分析风力机提供的惯性支撑能力并给出量化结果,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提供参考.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了不同风速和调频控制参数对等效惯量的影响.
1 风电机组动态建模
图1
为了方便分析,建立适合于研究虚拟惯性响应的风电机组调频下电力系统的频率响应模型,详细的模型包含发电机模型、变流器简化模型以及综合惯性控制模型.
首先,发电机模型的电磁转矩表达式为
式中:P为风电机组极对数;Lm、Ls分别为风电机组励磁电感和定子漏感;ψds、ψqs分别为定子磁链在d、q轴的分量;idr、iqr分别为转子电流在d、q轴的分量[18].
由于采用定向矢量控制策略,所以定子磁链在q轴的分量,即ψqs=0.令a1=3PLm/4Ls,电磁转矩可表示为
风力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为
式中:HDFIG为风电机组的等效虚拟惯性时间常数;ωr为风力机转速;Tmech为风电机组机械转矩.
其次,转子侧变流器模型可以简化为一个一阶惯性环节:
式中:
由τ值可知,电流内环的响应速度较机电暂态过程快得多,在此将变流器控制模型简化为一阶惯性环节来研究风电机组虚拟惯性响应暂态过程是合理的.
最后,综合惯性控制将虚拟惯量控制和下垂控制这两种策略结合,以系统的频率偏差和频率变化率作为输入,改变风力机的输出功率[19].由此得到综合惯性控制策略产生的附加电磁转矩为
式中:Kdf为虚拟惯量控制系数;Kpf为下垂控制系数;Tf为滤波时间常数;Δωs为系统角速度变化量.
2 基于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频率建模及惯量分析
2.1 含风力机的系统频率响应模型
由第1节建立的与风电机组虚拟惯性响应相关的各模块控制模型可以进一步得到含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的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fn=50 Hz;fs为系统频率;K1为式(2)中ψds、iqr的系数;wr为风力机转速;
图2
图2
含综合虚拟惯量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简化模型
Fig.2
Simplified model of doubly-fed wind turbine with integrated virtual inertia control
将全网所有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等值聚合为单机模型,同时针对原动机调速系统动态环节进行等值拟合处理,利用单机模型表示全系统,得到系统频率响应(system frequency response,SFR)模型.为研究考虑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频率响应过程及其惯量,以SFR模型为基础,增加含综合惯量控制的风电机组简化模型的频率响应传递函数,如图3所示.图中:H为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D为系统的阻尼系数;TR为再热时间常数;FH为高压涡轮分数;Km为与发电机功率因数和备用系数相关的系数;R为调速器调速系数;ΔPw为系统的负荷扰动功率;ΔPgm为一次调频增加的出力;Δf为系统频率变化量.
图3
2.2 风力机有效惯量能力分析
风电机组通过改变电磁转矩实现虚拟惯性响应,电磁转矩增量决定等效惯性时间常数的大小,在此先计算风电机组惯性响应过程中的电磁转矩增量.
对于具有机电暂态时间尺度的惯性响应过程,可忽略定子磁链动态变化[20],即满足Δψds=0,定子磁链一直保持初始稳态值不变.
因此,根据式(3),当电磁转矩增加时,有
根据图2控制模型:
由式(7)可知,求得电磁转矩参考增量Δ
由前述分析和式(5)可知,电磁转矩增量为
设风电机组初始转速为ωr0,初始机械转矩为Tmech0,初始电磁转矩为Tem0,忽略风电机组阻尼D.
当风电机组的转速发生变化时,转子运动方程为
偏差量表示的转子运动方程为
将式(10)转换为频域方程,并将式(8)代入式(10),得到:
进而:
因变流器响应速度较惯性响应、机电暂态响应过程快得多,可忽略变流器动态过程,在此取时间常数 τ=0,则由式(12)得到:
由于风电机组采用综合惯性控制后,风电机组与系统相耦合,即风力机转速与系统转速相耦合,响应过程中的动能变化量前后应相同,即
式中:SN、JDFIG分别为额定容量、固有转动惯量;Jw-equ、ωs0分别为含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系统虚拟转动惯量、系统初始同步角速度.
整理式(14)可得:
根据惯量与动能之间的关系,
式中:EK为动能;J为转动惯量;ωn为系统额定转速.
联立式(15)和式(16)得到考虑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系统等效虚拟惯量:
将式(13)代入式(17)中,可得频域下的虚拟惯性时间常数为
对其进行拉氏反变换,可得时域下的系统虚拟惯性时间常数为
由式(19)可知,考虑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系统的等效虚拟惯量随时间而变化,具有时变性,并不是一个恒定常数.因此,风电机组本身参数及其运行工作点都会影响风电机组对系统的有效惯量.
2.3 风力机惯量特性分析及等效惯量评估
由于受到系统频率的影响,不同于同步电机的惯性时间常数固定,风电机组的虚拟惯性时间常数具有时变性,这一特性由式(19)可以看出.风电机组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影响新型电力系统的惯量,其惯量不容忽视.量化评估风电机组的惯量,并研究其对系统频率的支撑能力,对保证新型电力系统频率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原理,利用“等面积原理”并采用相同时间内系统具有相同惯量支撑能力的同步电机替代风电机组.
在全响应时间范围内,在受到相同的不平衡功率扰动时,对系统表现相同的惯量支撑能力的风电机组惯量可由相同特性的同步电机惯量等效替换.基于上述原理,采用“等面积原理”,即对同步电机惯量和风电机组等效虚拟惯量进行时域积分,在相同的响应时间范围内两者相等,也即S1=S2,如图4所示.图中:S1为时变的风电机组惯量在全响应时间tset内的积分;S2为恒定的等效同步机惯量在tset时间内的积分;Hg-equ为同步电机惯量.
图4
对同步电机惯量和风电机组等效虚拟惯量进行时域积分,如下:
将式(19)代入上式中,可得:
当同步电机与具有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受到同等大小的负荷扰动时,在全响应时间尺度下,两个电机在考虑一次调频的情况下,对系统的惯量支撑能力相同.
3 算例与分析
图5
3.1 风力机有效惯量验证与分析
图6
图7
图7中,蓝色线为实际系统仿真值,黄色线为根据式(19)得到的理论推导值.由图可见,两条曲线趋势相同、数值相近,验证了所提有效惯量求解方法的正确性.惯量变化曲线具有如式(19)所述的时变特性.在初始时间,系统处于稳态,风力机惯量在恒风速条件下保持初始值不变.40 s时系统受到功率扰动,风电机组的转速首先响应,风力机出力提供功率支撑,风力机转速减小速度大于系统转速的下降速度,有效惯量减小.此后频率保持稳定,频率偏差和频率变化率均为0,风力机出力为0,风力机转速保持不变,从而惯量保持稳定不变.
为分析风速对风力机有效惯量的影响,分别在9、10、11 m/s这3种风速(v)状态下进行系统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可见,当v=11 m/s时,稳态时Hw-equ=2.15 s;当v=10 m/s时,稳态时Hw-equ=1.706 s;当v=9 m/s时,稳态时Hw-equ=1.304 s.由此可知,随着风速提升,由于风力机蕴含的转子动能增加,其等效惯量也在增大,所以对电网频率的支撑能力增强.风力机在高风速下具有更强的惯性响应能力,从而具有更大的等效惯量值Hw-equ.
图8
图8
不同风速下风电机组的等效惯量对比
Fig.8
Comparison of equivalent inertia of wind turbines at different wind speeds
3.2 等效惯量验证与分析
在风速v=9 m/s条件下进行仿真验证与分析,根据等面积原理求得风力机的等效同步惯量Hg-equ为 1.396 6 s.分别以风力机和等效惯量下同步电机参与电网调频,t=40 s时,向系统施加一个Δ
图9
3.3 综合惯性控制系数对等效惯量的影响
综合惯性控制由虚拟惯量控制和下垂控制构成,因此风力机的等效惯量受到虚拟惯性控制参数和下垂控制参数共同影响.为分析综合惯性系数对等效惯量的影响,需分别考虑仅改变虚拟惯量控制系数和仅改变下垂控制系数这两种场景下的等效惯量.
(1)场景一为虚拟惯性控制参数不变,仅改变下垂控制系数,得到系统频率曲线和风力机出力分别如图10和图11所示.由图可知,当系统受到负荷扰动时,初时频率变化率较大,虚拟惯量控制起主导作用;到频率最低点即nadir点时,频率变化率为率为0,频率偏差最大,此时下垂控制起主导作用;频率最低点即nadir点之后,频率进行恢复,虚拟惯性控制可能阻碍电网频率恢复,主要依靠下垂控制调节风力机出力.系统频率稳态值和频率最低点即nadir点频率值均随着Kpf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风电出力随着Kpf增加而增大,给系统提供更大功率支撑.根据文献[10]中的分析,风力机出力越大,系统最大频率偏差越小,稳态频率偏差越小,风力机调频的支撑能力增大,因此等效惯量也在增大,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图10
图11
表1 不同Kpf下的等效惯量值
Tab.1
综合惯性控制参数 | 等效惯量/s |
---|---|
Kpf=0.314 8, Kdf=1.343 7 | 1.131 4 |
Kpf=0.454 6, Kdf=1.284 6 | 1.159 5 |
Kpf=0.454 6, Kdf=1.512 4 | 1.342 9 |
图12
图13
表2 不同Kdf下的等效惯量值
Tab.2
综合惯性控制参数 | 等效惯量/s |
---|---|
Kpf=0.454 6, Kdf=1.198 1 | 1.193 8 |
Kpf=0.454 6, Kdf=1.284 6 | 1.276 4 |
Kpf=0.454 6, Kdf=1.512 4 | 1.468 7 |
3.4 方法比较
表3 方法对比
Tab.3
对比项 | 文献[15] | 本文 |
---|---|---|
能否计及虚拟惯性控制 | 能 | 能 |
能否计及下垂控制 | 否 | 能 |
能否分析惯量的时或变化 | 能 | 能 |
能否求解风力机等效惯量 | 否 | 能 |
图14
4 结论
风电机组以综合惯性控制参与电网一次调频,能够从频率变化率和频率偏差这两个方面进行频率调节,提高风电机组的频率响应能力.因此,对采用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进行动态建模得到风力机调频下电力系统的频率响应模型,推导出风电机组的有效虚拟惯性时间常数时域解析式,对风电机组在系统中的等效惯量进行量化评估,分析不同因素对风力机等效惯量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
(1) 在风电机组频率响应的初始阶段,系统处于稳态,风力机惯量在恒风速条件下保持初始值不变.系统受到功率扰动后,风力机出力提供功率支撑,有效惯量减小.此后频率保持稳定,风力机转速保持不变,惯量保持稳定不变.
(2) 风电机组的实际频率变化量和参与电网调频的等效惯量下同步电机的频率支撑能力相同,验证了所提风电机组等效惯量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有效量化风电机组对系统的惯量支撑能力.其中,采用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能够实时计及电网的频率信息,予以系统快速的频率支撑和响应.
(3) 对比分析风速和调频控制参数变化对等效惯量的影响可以看出,风速、虚拟惯性控制参数和下垂控制参数均与风电机组等效惯量呈正相关特性.理论上虚拟惯性系数对等效惯量影响更大,但在实际算例中等效惯量数值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两种因素的影响差异可能较小,这说明在特定场景下调节下垂控制系数和虚拟惯性系数均可以改善风力机惯量.随着风速提升,风力机的有效惯量增大,风力机在高风速下具有更强的惯性响应能力,从而具有更大的等效惯量值.
新型电力系统电网惯量显著降低,需要“源-网-荷-储”多方共同提供惯性支撑,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为精准计算风电场的惯性支撑能力,电网调控中心需要风电场和电网等多方面提供数据和信息,以确保惯量支撑能力.本文方法为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侧的等效惯量评估提供思路和参考,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局限性.本文基于采用综合惯性控制的风电机组进行动态建模得到风力机调频下电力系统的频率响应模型,进而推导出风电机组的有效虚拟惯性时间常数时域解析式,对风电机组在系统中的等效惯量进行量化评估.如果风力机采用其他调频方式例如短时超发控制和功率备用等,调频原理与综合惯性控制并不相同,虽然仍然能够给电网提供惯量支撑,但其时域模型较为复杂,本文方法可能不再适用,其惯性支撑能力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新型电力系统广义惯量分析与优化研究综述
[J].
A review on generalized inertia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new power systems
[J].
考虑频率安全约束的电力系统临界惯量计算
[J].
Calculation of the critical inertia of apower system considering frequency security constraints
[J].
计及异步电机频率响应的电力系统最低惯量评估
[J].
Evaluation of minimum inertia in power systems considering frequency response of induction machines
[J].
“双碳” 目标下中国清洁电力发展路径
[J].
DOI:10.16183/j.cnki.jsjtu.2021.272
[本文引用: 1]
目前,第三次能源革命已经开始,为了减少碳排放,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并公布了放弃火电、核电的时间表.与此同时,中国也向世界作出承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因此,在“双碳”目标下,研究清洁电力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储量及其特征,预测了中长期电力需求,依据电力电量平衡原理,估算了2030和2050规划水平年电力系统结构组成,并分析了未来CO<sub>2</sub>排放趋势,提出了未来中国清洁电力的发展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预计2027年中国电力系统将实现“碳达峰”;2030年中国清洁电力发电量将超过总发电量的50%;2050年火电、核电将被水、风、光等清洁电力全部取代,电力行业将实现CO<sub>2</sub>的“零排放”,基本全面实现电力系统的绿色转型,以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
Development pathway of China’s clean electricity under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J].
风电发展助力实现“双碳” 目标
[J].
Wind power development help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ouble carbon”
[J].
Forecasting the probability of commercial wind power development in lagging countries
[J].
储能协助风电机组参与电网调频控制策略研究
[J].
Energy storage assists wind turbines to participate in grid frequency regulation control strategy research
[J].
储能对含高风电渗透率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J].
Effects of energy storage on transient stability of high proportion of wind energy grid-connected system
[J].
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control strategies for participation of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based wind farms in power system short-term frequency regulation
[J].
A low-order system frequency response model
[J].
双馈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对电力系统机电振荡的影响分析
[J].
Analysis on impact of virtual inertia control of DFIG-based wind turbine on electromechanical oscillation of power system
[J].
风电场等效虚拟惯性时间常数计算
[J].
Calculation of equivalent virtual inertial time constant of wind farm
[J].
含风电虚拟惯性响应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惯量估计
[J].
Inertia estimation of new energy power system with virtual inertia response of wind power
[J].
基于量测数据的风电场等效虚拟惯量评估方法
[J].
Evaluation of equivalent virtual inertia of wind farm based on measured data
[J].
Inertia provision and estimation of PLL-based DFIG wind turbines
[J].
双馈风电场并网抑制频率振荡控制策略
[J].
DOI:10.16183/j.cnki.jsjtu.2021.437
[本文引用: 1]
针对大型风电场跨区输送电能时引起的低频振荡问题,提出了一种阻尼系统低频振荡的单神经元自适应比例积分微分(PID)附加阻尼控制策略.通过对双馈风电机组的动态频率响应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一种在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中引入二次型性能指标的风电场阻尼系统振荡控制器.通过对励磁变频器进行自适应调节,促使风电场快速发出有功功率,产生最大正阻尼,抑制系统低频振荡.利用MATLAB搭建含风电场的四机两区域电力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在系统发生低频振荡时有效抑制同步发电机功角的摇摆,改善系统惯性响应,降低电网发生低频振荡的风险.
Control strategies for suppressing 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doubly-fed wind farms connected to grid
[J].
双馈风电机组变系数综合惯性策略优化控制
[J].
Comprehensive inertia strategy optimization control of variation factor of double-fed 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J].
Modelling UK power system frequency response with increasing wind penetration
[C]//
基于改进转子转速和桨距角协调控制的变速风电机组一次调频策略
[J].
Primary frequency regulation strategy for variable-speed wind turbines based on improved coordinated control of rotor speed and pitch angle
[J].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分布式储能型风力发电场惯性控制策略
[J].
DOI:10.16183/j.cnki.jsjtu.2022.134
[本文引用: 1]
分布式储能型(DES)风力发电机组是解决规模化风力发电接入引起系统频率稳定问题的有效手段.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分布式储能型风力发电场惯性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分布式储能型风力发电场的线性化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MPC控制框架,设计考虑储能损耗成本和风机转子转速均衡变化的MPC惯性控制优化模型和策略,以实现惯量控制期间风力发电机组转子转速的均衡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协调分布式储能型风力发电机组中风力发电单元和储能系统单元的有功功率输出,降低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损耗成本,并保证风力发电场内所有风机转速在惯性控制期间趋于平均,避免由于风机转速下降过度而导致风力发电机组退出调频的问题.分布式储能型风力发电场惯性控制策略有利于提高电网频率稳定性,对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Inertial control strategy for wind farm with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J].
/
〈 |
|
〉 |
